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欢迎您!

新闻中心

同课异构 异途同归 ——开封高中教师张莉莎参加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

初夏送艳阳,六月荷满塘;金蜂苦酿蜜,杏坛砺课忙。为了加强教学研究,共学共研,共同成长,2021年6月1日,由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高一高二全体物理教师到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参加“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此项活动也是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毛广文高中物理工作室系列活动之一。

担任此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授课任务的是两位青年教师。25中的曹娅婉老师和开封高中的张莉莎老师,以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单元《机械能守恒定律》第4节《重力势能》为教学内容,为与会教师展现了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现场授课。

1.jpg

曹娅婉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2.jpg

曹娅婉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3.jpg

曹娅婉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25中的曹娅婉老师首先通过新闻高空坠物视频和大王树叶图片巧妙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又通过“重力势能转化车”和“重球砸易拉罐”2个小组实验探究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接着通过重力做功的定量计算得到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达,之后通过“重力势能转化车”实验展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构思巧妙,最后通过高铁进站节能坡等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重力势能的转化。授课中和学生亲切互动交流,学生情绪高涨,气氛活跃。

4.jpg

张莉莎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5.jpg

张莉莎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6.jpg

观摩课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7.jpg

观摩课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8.jpg

观摩课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开封高中的张莉莎老师首先从牛顿被苹果砸中引出高空苹果坠落实验视频,展开本节教学内容,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及不同因素对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结果,接着又从重力做功的角度引导学生科学推理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达,之后又从苹果下落为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一步步得出重力势能的相关性质以及和重力做功的关系,最后用一张图片展示高空坠物的危害,杜绝高空抛物,上升到社会责任感,又通过重力势能的应用引导学生得出能量没有好坏,只是要正确的利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两位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深厚扎实的底蕴以及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和操作,让与会教师领略了不同的教学风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课堂”,虽然两位教师切入点、授课方式、课型模式各不相同,但都充分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的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同课异构的价值。真正做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人受益匪浅。

课程结束后,二十五中王俊华老师、开封高中王攀峰老师以及河大附中的王国庆老师,分别对两位教师的课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对教学、教研工作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其中王俊华老师说到,曹娅婉老师的课能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能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短短的30分钟每分钟都那样珍贵,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对学生的回答评价激励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9.jpg

指导教师王攀峰进行观摩课点评

王攀峰老师在点评中指出,两位授课老师通过这节课将我们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心;疑点、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定性实验的感知,再通过理论的分析推导,最后再结合事例实现对重力势能的理解。曹雅婉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的动手参与、分析交流,这是设计的一大亮点;而张莉莎老师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更注重知识的严谨、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物理建模问题。王老师还提出了修改意见,他认为展示课不同于平时授课,应该把学生的分组实验现象和结果展示给评委老师看。

河大附中的王国庆老师说到,两位教师都采用视频引入,实验的设计都比较新颖。指出张莉莎老师的实验设计充分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并且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深化概念的理解,突出高中的学生必会的一种方法——功能转化的关系、强化模型的思想。

10.jpg

工作室主持人毛广文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同课异构,异途同归,授课过程,各显才能”。课是一节课,方法各不同。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我们对于同一个课题的不同的处理思路、手段和方法,如何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认知?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如何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既显示了物理的魅力又显示了教师的能力。

两位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程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使各位教师在观摩中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从课题的引入中可以看到课题切入巧妙,形象直观,贴近生活。借助多媒体视频,借助身边小事,很容易使学生感同身受。

在问题的处理方法上各展才能。例如注意到了学生初高中知识衔接,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延续;借助所学过的v-t图像,结合微元思想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在曲面上运动时重力做功的情况,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第三,注意将实际问题进行模型构建体现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借助问题的提出来解决实验操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实验设计上极为巧妙,利用身边常见的器材进行相关实验的设计,学生实验探究认真,思路清晰,操作严谨规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核心素养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的相关要求。

两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将“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融入到教学中,借助重力势能的知识的学习,对高空抛物的危害进行了展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白知识要正确使用,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对科学有敬畏之心,遵纪守法,共创文明社会。

与会老师对此次活动的开展予以肯定,希望借助同课异构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共学共研,共同成长。(摄影:毛广文   审核:毛广文 


同课异构 异途同归 ——开封高中教师张莉莎参加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会

初夏送艳阳,六月荷满塘;金蜂苦酿蜜,杏坛砺课忙。为了加强教学研究,共学共研,共同成长,2021年6月1日,由开封市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高一高二全体物理教师到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参加“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此项活动也是中原名师培育对象毛广文高中物理工作室系列活动之一。

担任此次“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授课任务的是两位青年教师。25中的曹娅婉老师和开封高中的张莉莎老师,以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七单元《机械能守恒定律》第4节《重力势能》为教学内容,为与会教师展现了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现场授课。

1.jpg

曹娅婉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2.jpg

曹娅婉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3.jpg

曹娅婉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25中的曹娅婉老师首先通过新闻高空坠物视频和大王树叶图片巧妙地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又通过“重力势能转化车”和“重球砸易拉罐”2个小组实验探究了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接着通过重力做功的定量计算得到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达,之后通过“重力势能转化车”实验展示重力势能的相对性,构思巧妙,最后通过高铁进站节能坡等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重力势能的转化。授课中和学生亲切互动交流,学生情绪高涨,气氛活跃。

4.jpg

张莉莎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5.jpg

张莉莎老师观摩课展示——《重力势能》

6.jpg

观摩课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7.jpg

观摩课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8.jpg

观摩课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开封高中的张莉莎老师首先从牛顿被苹果砸中引出高空苹果坠落实验视频,展开本节教学内容,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及不同因素对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结果,接着又从重力做功的角度引导学生科学推理出重力势能的定量表达,之后又从苹果下落为例题,让学生通过计算,一步步得出重力势能的相关性质以及和重力做功的关系,最后用一张图片展示高空坠物的危害,杜绝高空抛物,上升到社会责任感,又通过重力势能的应用引导学生得出能量没有好坏,只是要正确的利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两位教师独特的教学设计,别开生面的课堂导入,深厚扎实的底蕴以及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和操作,让与会教师领略了不同的教学风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课堂”,虽然两位教师切入点、授课方式、课型模式各不相同,但都充分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的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同课异构的价值。真正做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人受益匪浅。

课程结束后,二十五中王俊华老师、开封高中王攀峰老师以及河大附中的王国庆老师,分别对两位教师的课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并对教学、教研工作给出了指导性建议。 

其中王俊华老师说到,曹娅婉老师的课能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能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在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短短的30分钟每分钟都那样珍贵,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对学生的回答评价激励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9.jpg

指导教师王攀峰进行观摩课点评

王攀峰老师在点评中指出,两位授课老师通过这节课将我们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心;疑点、难点的突破上通过定性实验的感知,再通过理论的分析推导,最后再结合事例实现对重力势能的理解。曹雅婉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实验的动手参与、分析交流,这是设计的一大亮点;而张莉莎老师更注重学生思维的引导,更注重知识的严谨、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物理建模问题。王老师还提出了修改意见,他认为展示课不同于平时授课,应该把学生的分组实验现象和结果展示给评委老师看。

河大附中的王国庆老师说到,两位教师都采用视频引入,实验的设计都比较新颖。指出张莉莎老师的实验设计充分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并且注重初高中的衔接、深化概念的理解,突出高中的学生必会的一种方法——功能转化的关系、强化模型的思想。

10.jpg

工作室主持人毛广文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同课异构,异途同归,授课过程,各显才能”。课是一节课,方法各不同。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展示我们对于同一个课题的不同的处理思路、手段和方法,如何能更好地贴近学生的认知?如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如何解决重难点问题?这既显示了物理的魅力又显示了教师的能力。

两位教师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课程设计令人耳目一新,使各位教师在观摩中深有感悟,受益匪浅。

从课题的引入中可以看到课题切入巧妙,形象直观,贴近生活。借助多媒体视频,借助身边小事,很容易使学生感同身受。

在问题的处理方法上各展才能。例如注意到了学生初高中知识衔接,关注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延续;借助所学过的v-t图像,结合微元思想引导学生分析物体在曲面上运动时重力做功的情况,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第三,注意将实际问题进行模型构建体现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借助问题的提出来解决实验操作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探究实验设计上极为巧妙,利用身边常见的器材进行相关实验的设计,学生实验探究认真,思路清晰,操作严谨规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符合核心素养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建构,尽管落脚点是学生“身心发生积极、健康的变化”,但却是建立在物理学科的基础上或以物理学科为载体来实现的。”的相关要求。

两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有学科知识的传授,更是将“逐渐形成的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融入到教学中,借助重力势能的知识的学习,对高空抛物的危害进行了展示,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明白知识要正确使用,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对科学有敬畏之心,遵纪守法,共创文明社会。

与会老师对此次活动的开展予以肯定,希望借助同课异构活动,加强教学研究,共学共研,共同成长。(摄影:毛广文   审核:毛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