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欢迎您!

教育科研文摘

向上·2020中国教育发展观察(一)

在不平凡的年度 审视教育变革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即将过去的2020年,恐怕没有比“极不平凡”更为合适的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时至今日,国外疫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内仍有零星新增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到2020年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更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还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殊为不易。2020年,对于国家和民族是大考,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同样是一场大考。这场大考是组织50多万所学校、2亿多在校生、1700多万名专任教师,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奋战,是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而“90后”“00后”,被视为“娇滴滴”的一代,在凶险的疫情面前同样面临考验。

  这场大考是对教育治理能力、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教育成果的全方位检验……

  面对危机,我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教育系统也坚守住了阵地,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坚决把疫情挡在校园之外,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完成了义务教育有保障任务,基本解决了控辍保学问题,为根治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疫情防控中,青年一代冲锋陷阵,用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值得信赖、可堪重任的一代,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有人认为,2020年可能是世界格局分水岭的一年。就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而论,我们确实是回不到2020年以前了。重要的是,放眼未来,我们其实也不需要回到过去。

  向前看,我们已经告别了绝对贫困,教育扶贫的主要任务也将发生根本改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侧重保证入学机会到满足高质量教育需求;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异军突起,充分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所触动的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变革,更催生出强烈的教育理念变革需求,在线教育背景下,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的价值更为凸显,也就更迫切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传递者向学习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在疫情防控斗争这一社会大实践中,青年一代经受了考验,也接受了思想的洗礼和深刻的国情教育。疫情防控历程本身就是一堂社会大课,疫情防控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更是最厚重、最鲜活的思政课教材。这也进一步启示我们,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更加重视社会大课堂的作用,从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转变,让青少年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提高本领、强化责任担当,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可在危机中育新机,能于变局中开新局,站在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年度,面对惊心动魄的这一年,面对这一年教育所经历的重大挑战,审视教育变革,我们的内心愈发笃定,我们的行动愈发坚定。

抗疫精神

最厚重的思政课教材

   武汉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骆郁廷

关键事件

  2020年,我们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我们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波澜壮阔的抗疫历程、全国人民同心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最厚重、最鲜活的思政教材。

  青少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受到了洗礼

  青少年在疫情防控期间经历了由担心、恐慌、观望、议论到思考、参与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

  一是增强了政治认同,在全球抗疫背景下的国际比较中加深了对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

  二是增强了价值认同,中央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核心价值观念的动员、引导和凝聚之下,形成了抗疫的强大凝聚力,汇聚全国人民的力量,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认同更加深刻了。

  三是增强了生命认同,青少年更加感觉到要珍惜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担起责任珍惜他人的生命。

  四是增强了科学认同,我们始终坚持科学抗疫,遵循疫情防控的规律,根据科学家们的建议作出科学决策,制定科学方法。

  青少年经历了锻炼、经受住了考验

  疫情防控对青少年是一次极大的锻炼和考验,抗疫斗争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是最有效的社会大课堂。疫情防控中,广大青少年经历了锻炼、经受住了考验。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年轻人成为最美“逆行者”和抗疫主力军,青年志愿者、青年大学生成为抗疫的生力军,大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为疫情防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年轻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一开始也有心理恐慌,但是一旦上了战场就忘记了害怕,他们在实战中锻炼了勇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实践育人才。

  事实证明,他们是不怕危险、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一代,是值得信赖、可堪大任的一代,也说明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将抗疫精神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抗疫斗争本身就是一场最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充分发掘、利用鲜活的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它比其他教育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和感染力、说服力。抗疫实践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坚持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大家看到了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与家不可分离,这对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豪感很重要。

  抗疫斗争还深刻诠释了爱国与奋斗的本质联系。爱国必须奋斗,奋斗是最好的爱国,大家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是最好的爱国,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推动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行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

  弘扬抗疫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和重大任务,要以多种方式开展抗疫精神教育,融抗疫精神教育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全方位拓展教育的空间、渠道、载体,实现抗疫精神教育的全覆盖,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要突出四个重点,在国际比较中增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通过全球疫情防控这一独一无二的鲜活教材,分析同一场疫情,不同的思路、对策和不同的效果,揭示其背后深层次的制度、文化原因,加深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在灵魂叩问中强化价值认同,疫情防控中是当消极的看客还是积极的参与者,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叩问我们是怎么做的、做得怎样、做得对不对,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追求等澄清价值认识,认清应该坚持的价值追求。

  要在共情体验中增强情感认同,把参加疫情防控的心路历程、感受体验上升为情感共鸣,加深情感认同,汇聚和形成对党和国家、对全国人民、对各种英雄模范人物共同抗击疫情、挽救生命的深深感恩之情。

  要在抗疫实践中强化责任认同,结合抗疫实践中的生动案例,引导青少年不当旁观者、议论者,当参与者、担当者,在新时代自觉承担新使命,作出新贡献。

在线教育

从配角成长为重要支柱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宋萑

  关键事件

  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本应于春节后开学的春季学期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为了保障全国两亿多学生安心居家学习,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从硬件平台建设到优质课程资源供给,教育系统打响了一场“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战斗,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

  实践证明,中国教育顶住了巨大压力,不但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还化危为机,通过在线教育理念的“启蒙”运动,促使全社会达成了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空前共识,为中国教育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埋下了伏笔。

  在线教育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疫情之前,在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支持、辅助的地位。

  疫情期间,线下教育几乎停滞了,在线教育发挥了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明,在线教育能够在特殊时间点完成教育工作,充分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泛在学习的价值得到进一步认可,即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点学习任何内容。大家对新技术带来的教育理念有切身的体验,真正理解到它意味着什么。未来,泛在学习的价值将愈加彰显。

  我们充分认识到学习者的主体价值。广大教师不仅对在线教育,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也得到了深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不是教书,教书要为育人服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撑。传统的教育以传递知识为中心,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感受到不能把线下课堂搬到线上去,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在线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让教师去做更多创新性、创造性,辐射到育人方面的工作,可以把知识传递的工作交给在线教育或者资源平台,在线教育有望成为撬动教师教育行为改变以及教育改革的撬点。

  同时,我们更充分意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一定是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在在线教育中,家长发挥作用,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成效。

  抓住育人改革的契机,实现教育理念的变革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实践,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重硬件轻软件配套,二是重培训轻实践转化,三是重技术轻理念创新,四是重平台轻资源更新整合,五是重经验轻研究、证据。

  解决这些问题,要抓住育人改革的契机,实现教育理念的变革。一直以来,我们更多把教育当作传递知识的过程,推进在线教育的时候也更重视平台建设,更为重视知识传递功能的发挥,但这只是在线教育的一部分。在线教育要充分体现育人目标,就需要教师投身到对学习者的理解,需要与学生进行深度交往。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向支持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角色转变。未来在线教育政策引导、资源平台建设都需要往这方面努力。

  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职前培养方面,要用新技术新方法武装师范生,加强在线教育教学方法、技术融入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同时要加强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职后培训方面,要更加重视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而且要提高相关培训的实际效果,注重于支持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要重视在线教育研究的产出,必须开展一系列针对在线教育的研究,总结在线教育的规律,系统地探究在线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教师更加专业化地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在线教育一定会是发展的、上升的态势

  随着教育教学秩序的恢复,在线教育会退潮,但这是短暂地调整,疫情中我们的平台、技术都经受了洗礼,教师也在实践中成长了。未来,在线教育将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将全面融入教育体系。经过短暂的退潮之后,在线教育一定是发展的、上升的态势,将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当然,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升级,要实现从物到人、从教书到育人、从知识传递到真正支持学生学习成长的转变。要重视人的更新,重视让技术融入教育、服务教育,让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共同支撑起我们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总而言之,对于疫情给在线教育带来的影响,我会用八个字来总结:危中有机、理念转型。

教育扶贫

满足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秦玉友

  关键事件

  经过八年的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聚焦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重大政治任务,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截至2019年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截至20201130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至831人,其中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

  顺利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

  扶贫先扶智,提高人的素质,一直是教育扶贫的目的。党的十九大提出“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扶贫的主要目标更加清晰。解决贫困家庭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教育扶贫的主要目标。

  过去几年,我们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消除了超大班额问题,极大地降低了辍学率,顺利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

  实施“两免一补”,对所有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生活补助,实行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到所有的国贫县,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阶段覆盖所有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解决了不让学生因贫失学的问题。

  解决了贫困地区教师短缺问题。《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农村教师支持政策的实施,拓展了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了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

  从社会意义来讲,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的实现,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从根本上降低贫困的发生率。

  教育扶贫要实现三个转向

  全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的主要矛盾、教育发展的主导性任务发生了改变,教育扶贫的任务也是如此,贫困地区对教育也有了新诉求,人们需要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扶贫要进一步满足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进入新的阶段,教育扶贫要实现三个趋势转向。

  教育扶贫的任务要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从简单的保障教育机会,到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公共服务。

  教育投入要由侧重投向基础设施,到更注重投向人的转变,除保持“物”的投资水平外,我们要看教育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对教育质量的决定作用,加强对师资的投入力度。

  教育评价要从侧重结果评价向更注重增值评价转变,要推动教育评价实现从肯定教育结果向肯定学校的教育努力和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实际贡献转变。通过最大程度挖掘贫困地区儿童的发展潜力,增加贫困地区儿童发展上的获得感、成长感,激发他们改变贫困的愿望,从而实现扶志与扶智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精准施策提高教育扶贫效果

  在未来教育扶贫过程中,首先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这个学校教师的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成为教育扶贫的最重要任务。教育投入要拿出更大的比例,用于改善教师待遇,用于教师培训、素养能力提升,用于激励和鼓励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农村教师编制的合理性,不断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持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快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更好支持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明确农村学校建设标准,明确农村学校建设时间表、任务书,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要尊重农村教育特征,挖掘农村自身优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规模小、规模效益小的事实。同时,要看到,班级规模小也是农村学校的教育优势,要充分利用班级规模小的教育优势,开展小班化教学、个体化教学,不断提高教育的个体化关注。

  要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不断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保障儿童就近入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避免学生因教育发展不均衡而择校,从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塑造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文化。

  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贫困人口的减少,对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更高。要提高扶贫对象精准度,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要实现形式的精准,要让教育扶贫资金真正用在学生上、用在教育上。

(摘自《中国教育报》)

向上·2020中国教育发展观察(一)

在不平凡的年度 审视教育变革

  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即将过去的2020年,恐怕没有比“极不平凡”更为合适的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时至今日,国外疫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内仍有零星新增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到2020年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更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还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殊为不易。2020年,对于国家和民族是大考,对于教育系统来说同样是一场大考。这场大考是组织50多万所学校、2亿多在校生、1700多万名专任教师,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奋战,是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这一重大政治任务,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而“90后”“00后”,被视为“娇滴滴”的一代,在凶险的疫情面前同样面临考验。

  这场大考是对教育治理能力、教育信息化建设成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效、发展公平而有质量教育成果的全方位检验……

  面对危机,我国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了疫情,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教育系统也坚守住了阵地,经受住了考验。我们坚决把疫情挡在校园之外,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完成了义务教育有保障任务,基本解决了控辍保学问题,为根治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疫情防控中,青年一代冲锋陷阵,用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值得信赖、可堪重任的一代,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有人认为,2020年可能是世界格局分水岭的一年。就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而论,我们确实是回不到2020年以前了。重要的是,放眼未来,我们其实也不需要回到过去。

  向前看,我们已经告别了绝对贫困,教育扶贫的主要任务也将发生根本改变,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侧重保证入学机会到满足高质量教育需求;疫情期间,在线教育异军突起,充分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无可比拟的优势,它所触动的不仅是教育形式的变革,更催生出强烈的教育理念变革需求,在线教育背景下,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的价值更为凸显,也就更迫切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传递者向学习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在疫情防控斗争这一社会大实践中,青年一代经受了考验,也接受了思想的洗礼和深刻的国情教育。疫情防控历程本身就是一堂社会大课,疫情防控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更是最厚重、最鲜活的思政课教材。这也进一步启示我们,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更加重视社会大课堂的作用,从学校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转变,让青少年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提高本领、强化责任担当,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可在危机中育新机,能于变局中开新局,站在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年度,面对惊心动魄的这一年,面对这一年教育所经历的重大挑战,审视教育变革,我们的内心愈发笃定,我们的行动愈发坚定。

抗疫精神

最厚重的思政课教材

   武汉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

骆郁廷

关键事件

  2020年,我们遭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我们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难、不惧牺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责任,展现出青春激昂的风采,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希望!波澜壮阔的抗疫历程、全国人民同心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成为最厚重、最鲜活的思政教材。

  青少年在疫情防控斗争中受到了洗礼

  青少年在疫情防控期间经历了由担心、恐慌、观望、议论到思考、参与的心路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认识不断深化和升华。

  一是增强了政治认同,在全球抗疫背景下的国际比较中加深了对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民族归属感。

  二是增强了价值认同,中央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核心价值观念的动员、引导和凝聚之下,形成了抗疫的强大凝聚力,汇聚全国人民的力量,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认同更加深刻了。

  三是增强了生命认同,青少年更加感觉到要珍惜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担起责任珍惜他人的生命。

  四是增强了科学认同,我们始终坚持科学抗疫,遵循疫情防控的规律,根据科学家们的建议作出科学决策,制定科学方法。

  青少年经历了锻炼、经受住了考验

  疫情防控对青少年是一次极大的锻炼和考验,抗疫斗争是一本最生动的教科书,是最有效的社会大课堂。疫情防控中,广大青少年经历了锻炼、经受住了考验。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年轻人成为最美“逆行者”和抗疫主力军,青年志愿者、青年大学生成为抗疫的生力军,大家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投入到疫情防控中,为疫情防控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年轻的医护人员、志愿者们,一开始也有心理恐慌,但是一旦上了战场就忘记了害怕,他们在实战中锻炼了勇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这就是时势造英雄,实践育人才。

  事实证明,他们是不怕危险、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一代,是值得信赖、可堪大任的一代,也说明了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

  将抗疫精神融入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

  抗疫斗争本身就是一场最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充分发掘、利用鲜活的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它比其他教育更具针对性、现实性和感染力、说服力。抗疫实践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坚持生命至上,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大家看到了我们的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国与家不可分离,这对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豪感很重要。

  抗疫斗争还深刻诠释了爱国与奋斗的本质联系。爱国必须奋斗,奋斗是最好的爱国,大家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是最好的爱国,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推动青年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行动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中。

  弘扬抗疫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和重大任务,要以多种方式开展抗疫精神教育,融抗疫精神教育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全方位拓展教育的空间、渠道、载体,实现抗疫精神教育的全覆盖,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要突出四个重点,在国际比较中增强青少年的政治认同,通过全球疫情防控这一独一无二的鲜活教材,分析同一场疫情,不同的思路、对策和不同的效果,揭示其背后深层次的制度、文化原因,加深对党和国家的认同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在灵魂叩问中强化价值认同,疫情防控中是当消极的看客还是积极的参与者,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叩问我们是怎么做的、做得怎样、做得对不对,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追求等澄清价值认识,认清应该坚持的价值追求。

  要在共情体验中增强情感认同,把参加疫情防控的心路历程、感受体验上升为情感共鸣,加深情感认同,汇聚和形成对党和国家、对全国人民、对各种英雄模范人物共同抗击疫情、挽救生命的深深感恩之情。

  要在抗疫实践中强化责任认同,结合抗疫实践中的生动案例,引导青少年不当旁观者、议论者,当参与者、担当者,在新时代自觉承担新使命,作出新贡献。

在线教育

从配角成长为重要支柱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 宋萑

  关键事件

  一场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本应于春节后开学的春季学期不得不按下“暂停键”,为了保障全国两亿多学生安心居家学习,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从硬件平台建设到优质课程资源供给,教育系统打响了一场“停课不停学、不停教”的战斗,开始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实践。

  实践证明,中国教育顶住了巨大压力,不但交出了一份较为满意的答卷,还化危为机,通过在线教育理念的“启蒙”运动,促使全社会达成了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的空前共识,为中国教育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埋下了伏笔。

  在线教育展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疫情之前,在线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支持、辅助的地位。

  疫情期间,线下教育几乎停滞了,在线教育发挥了替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明,在线教育能够在特殊时间点完成教育工作,充分展现了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泛在学习的价值得到进一步认可,即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点学习任何内容。大家对新技术带来的教育理念有切身的体验,真正理解到它意味着什么。未来,泛在学习的价值将愈加彰显。

  我们充分认识到学习者的主体价值。广大教师不仅对在线教育,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也得到了深化。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育人而不是教书,教书要为育人服务,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撑。传统的教育以传递知识为中心,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感受到不能把线下课堂搬到线上去,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在线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放教师,让教师去做更多创新性、创造性,辐射到育人方面的工作,可以把知识传递的工作交给在线教育或者资源平台,在线教育有望成为撬动教师教育行为改变以及教育改革的撬点。

  同时,我们更充分意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一定是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在在线教育中,家长发挥作用,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成效。

  抓住育人改革的契机,实现教育理念的变革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实践,在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重硬件轻软件配套,二是重培训轻实践转化,三是重技术轻理念创新,四是重平台轻资源更新整合,五是重经验轻研究、证据。

  解决这些问题,要抓住育人改革的契机,实现教育理念的变革。一直以来,我们更多把教育当作传递知识的过程,推进在线教育的时候也更重视平台建设,更为重视知识传递功能的发挥,但这只是在线教育的一部分。在线教育要充分体现育人目标,就需要教师投身到对学习者的理解,需要与学生进行深度交往。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向支持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角色转变。未来在线教育政策引导、资源平台建设都需要往这方面努力。

  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职前培养方面,要用新技术新方法武装师范生,加强在线教育教学方法、技术融入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同时要加强教师教育者队伍建设;职后培训方面,要更加重视教师数字素养的培训,而且要提高相关培训的实际效果,注重于支持教师在实践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

  要重视在线教育研究的产出,必须开展一系列针对在线教育的研究,总结在线教育的规律,系统地探究在线教育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为教师更加专业化地工作提供科学支撑。

  在线教育一定会是发展的、上升的态势

  随着教育教学秩序的恢复,在线教育会退潮,但这是短暂地调整,疫情中我们的平台、技术都经受了洗礼,教师也在实践中成长了。未来,在线教育将获得国家政策层面的更多支持,将全面融入教育体系。经过短暂的退潮之后,在线教育一定是发展的、上升的态势,将成为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

  当然,我们的教育理念必须升级,要实现从物到人、从教书到育人、从知识传递到真正支持学生学习成长的转变。要重视人的更新,重视让技术融入教育、服务教育,让在线教育和线下教育共同支撑起我们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总而言之,对于疫情给在线教育带来的影响,我会用八个字来总结:危中有机、理念转型。

教育扶贫

满足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秦玉友

  关键事件

  经过八年的持续奋斗,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

  聚焦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重大政治任务,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截至2019年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截至20201130日,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约60万人降至831人,其中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动态清零。

  顺利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

  扶贫先扶智,提高人的素质,一直是教育扶贫的目的。党的十九大提出“扶志、扶智相结合”,教育扶贫的主要目标更加清晰。解决贫困家庭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素质,发展教育脱贫一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教育扶贫的主要目标。

  过去几年,我们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基本消除了超大班额问题,极大地降低了辍学率,顺利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

  实施“两免一补”,对所有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生活补助,实行营养改善计划,覆盖到所有的国贫县,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阶段覆盖所有学段的学生资助体系,解决了不让学生因贫失学的问题。

  解决了贫困地区教师短缺问题。《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农村教师支持政策的实施,拓展了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了乡村教师生活待遇,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提高了农村教育质量。

  从社会意义来讲,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的实现,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从根本上降低贫困的发生率。

  教育扶贫要实现三个转向

  全社会都要认识到,教育的主要矛盾、教育发展的主导性任务发生了改变,教育扶贫的任务也是如此,贫困地区对教育也有了新诉求,人们需要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扶贫要进一步满足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进入新的阶段,教育扶贫要实现三个趋势转向。

  教育扶贫的任务要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从简单的保障教育机会,到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公共服务。

  教育投入要由侧重投向基础设施,到更注重投向人的转变,除保持“物”的投资水平外,我们要看教育中具有能动性的“人”对教育质量的决定作用,加强对师资的投入力度。

  教育评价要从侧重结果评价向更注重增值评价转变,要推动教育评价实现从肯定教育结果向肯定学校的教育努力和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实际贡献转变。通过最大程度挖掘贫困地区儿童的发展潜力,增加贫困地区儿童发展上的获得感、成长感,激发他们改变贫困的愿望,从而实现扶志与扶智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精准施策提高教育扶贫效果

  在未来教育扶贫过程中,首先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取决于这个学校教师的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成为教育扶贫的最重要任务。教育投入要拿出更大的比例,用于改善教师待遇,用于教师培训、素养能力提升,用于激励和鼓励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农村教师编制的合理性,不断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持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快提升农村教师信息素养,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更好支持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要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明确农村学校建设标准,明确农村学校建设时间表、任务书,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要尊重农村教育特征,挖掘农村自身优势。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政策要充分考虑农村学校规模小、规模效益小的事实。同时,要看到,班级规模小也是农村学校的教育优势,要充分利用班级规模小的教育优势,开展小班化教学、个体化教学,不断提高教育的个体化关注。

  要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不断优化农村学校布局,保障儿童就近入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效避免学生因教育发展不均衡而择校,从而增加家庭经济负担。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塑造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校文化。

  随着绝对贫困的消除,贫困人口的减少,对教育精准扶贫的要求更高。要提高扶贫对象精准度,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要实现形式的精准,要让教育扶贫资金真正用在学生上、用在教育上。

(摘自《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