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欢迎您!

国际交流

美国名校游之探访麻省理工

美国名校游之探访麻省理工

——开封高中国际部世界顶尖名校游学札记

在深驻哈佛并体验哈佛课堂之后,开封高中赴美13人的心情是激动的。在波士顿,这里有另一所与哈佛齐名的顶尖学府,此行必然不会错过,那就是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麻省理工(MIT),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大波士顿地区),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于186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麻省理工学院借由美国国防科技研究需要而迅速崛起;在二战和冷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雷达以及惯性导航系统等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麻省理工学院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拥有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和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位列2016-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工程学世界第一、计算机科学第二,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称为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截止至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85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6)  、6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10)以及21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2)。2016-17年度,MIT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一、USNEW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第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五、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五。2017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学声誉排名,麻省理工学院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

一下车,等待我们的是一个阳光有趣的大男孩,虽身着随意但自信真诚的笑容让我们无法抗拒,他就是麻省理工刚毕业拥有MIT计算机和金融两个学位的大四生,他名叫朱利安。他告诉我们沿贯穿波士顿南北的麻省大街(Massachusetts Avenue)向查尔斯河上的哈佛桥方向行进,抵达北侧桥头,就会来到全世界理工科学生向往之地——麻省大街77号。和哈佛大学一样,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围墙,没有校门,秀丽的查尔斯河在剑桥城和波士顿城之间蜿蜒转了一个100度的大弯,偏心而优雅地将世界两大名校揽入剑桥城怀中。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正确的翻译名应为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但因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译名早在清朝时期便有,以后就将错就错用之。MIT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培养了众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士,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除了在自然及工程科学在世界上享有极佳的声誉以外,其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语言学也同样优秀MIT得天独厚,拥有查尔斯河最宽的水域,这座古校经久不衰,历经风雨依然耸立在世界高等学府的顶端,多半是得了查尔斯河的睿智。

建成于1916年、由无尽长廊所贯穿、在麻省大道延绵几百米的1-10号楼群,是麻省理工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这个楼群很好地延续了新英格兰地区主流的建筑风格——庄严,宏大,简洁,质朴,讲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对称之美。7号楼被当作MIT的正门,一进门就是休息大厅和接待中心。

进入7号楼,充满传奇色彩的“Infinite Corridor”(无尽长廊)便展现在眼前,走廊贯通无数个教学楼,足足有252米长。在每年11月中旬和1月下旬的几天里,可以从长廊一端看到另一端的落日余晖,奇妙而辉煌,好多学生在这两个日子会守在走廊上观看奇景,为了形容这一奇特景象,还专门造了一个词“MIThenge”。麻省理工几乎所有的楼都以各种方式相连,其实哈佛也有相似的设计,而这样设计的目的,便是促进各学科各部门的交流,使得沟通不至于因为外界的雨雪阴晴和物理间隔所妨碍。

位于校园中央正对着π字形的最高楼就是计算机学院楼了,据朱利安说,这里每逢重要节日,每个窗口的LED灯就会打开,整个楼像极了俄罗斯方块一样科技感十足。更有意思的是,万圣节当天,这里的学生会把南瓜灯用液氮冻住,从顶楼向下扔南瓜灯,所有人欢喜于南瓜灯落地瞬间摔碎的脆响声。

面向查尔斯河的10号楼是MIT的标志性建筑“大穹顶”(Great Dome),这是一座由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威廉·伯斯沃茨(William Bosworth)以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为原型设计的仿罗马万神殿式建筑,学校的重大活动在这里举行,楼前的草地广场Killian Court则是毕业典礼和名人讲演的场所。

MIT的低调平实,反映在校园整体风格上,简直像一个大工厂,所有的楼都是用数字代码。虽然和其他大学一样,MIT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的命名主要用的也是捐资者、校长或著名校友的名字,比如西校区的研究生宿舍“唐氏楼”(Tang Hall),便以捐资建造这栋大楼的MIT校友唐炳源命名,而东校区的“王氏运动中心”(Wang Fitness Center),则由前PC时代电脑行业霸主之一的王安公司捐赠。但是,在MIT的校园话语体系里,这些大楼向来只以数字相称——唐氏楼是W84,王氏运动中心是E57,吃饭娱乐办理琐事的斯特拉顿学生中心就是W32,而一提起去E23,对方马上会对你的健康大加关怀:“怎样,不要紧吧?”因为那栋楼正是健康服务中心所在。

在所有MIT的建筑中,施塔特中心是唯一的一座大多数MIT人习惯以其名字“施塔特”,而非传统的楼号“32”相称的教学楼。2004年建成的“施塔特中心”楼群号称“怪楼”,不仅因为它与MIT所有现有建筑全不搭调:奇形怪状、东倒西歪、五颜六色,还因为在它里面工作的那些MIT的在世传奇——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万维网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密码专家罗纳德·李维斯特以及自由软件运动的领军人物理查德·斯塔曼等。这个楼群的捐赠人除1957年毕业于MIT的施塔特以外,还有比尔盖兹等多人,楼群中有一幢楼就叫比尔盖兹楼。     对于我们这些不清楚MIT历史的外来者来说,施塔特中心是一个现在式,然而,如果从MIT的历史看,为施塔特中心赋予特殊意义的,却是它的过去式——它是在20号楼的原址上建造起来的。“二战”期间为MIT赢得全球声誉的辐射实验室(Radiation Laboratory),便设在这栋为满足美国政府军事需要紧急建造的简陋临时建筑的20号楼中。当年辐射实验室承担了美国“二战”期间使用的几乎全部微波雷达的研发和制造工作,并研发出了第一个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LORAN。正是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突出技术优势,美国海军才得以成肃清德国潜艇在美国海岸附近的活动,并于1944年成实现扭转战局的诺曼底登陆。

据朱利安介绍,因为缺乏历史与传统的遗憾,美国很多大学不惜补偿性地动用一切资源,用大笔金钱打造出一种古老、神圣的近似欧洲大学的象牙塔氛围。MIT似乎对这种附凤攀雅不感兴趣,以至于有人批评,MIT这所诞生了美国第一个建筑系的大学,校园总体上却显得风格极其混杂,草率而又凌乱,曾有这样的俏皮话流传:耶鲁=石头,哈佛=砖头,MIT=水泥板;耶鲁长于高,哈佛长于红,MIT长于丑。尽管如此,当漫步于MIT校园时,我还是感受到了她的大气之美。“手脑并用”(Mind and Hand,拉丁文写作Mens et Manus),这是广为人所知的MIT校训。19世纪中后期,在古典精英教育传统仍深入人心的时代,时任MIT校长罗杰斯提出“大学教育应当是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国生活所做的技术准备”这一充满挑战性的理念,并且把一个手持铁锤的工人形象与经典的手捧书本埋头苦读的学者形象并列放在校徽上,这本身便是一种划时代的革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MIT先后对教学方向做出调整,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美国工业生产和军工研究发展的趋势,学校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这种痛苦的自我改变的过程中,MIT的决策层又逐渐发现,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可以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甚至可以创造新的技术应用方向。由此,MIT开始调整工程学和基础科学的比例,直至达到“二战”后相对较为均衡的1:1状态。正是从这时开始,MIT后来扬名天下的基础科学院系——经济学系、语言学系、计算机科学系、数学系——吸纳了一大批相对寂寂无名但却相当有天分的年轻人,十几二十年后,在这些人中,便涌现出了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和数学大师。在第一次大学革命中拔得头筹并创立了研究型大学这一大学类别的MIT,在第二次大学革命中感受到国内外赶超者的压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需要变革的力量,以后的历任校长强化本科教育的力度,建立能够满足新的研究和教育方向的组织形式,使得MIT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与企业界达成更紧密战略伙伴关系。近一个世纪来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已经成为全世界极为重要的高科技知识殿堂及研发基地,时至今日,但凡有人提起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人人皆推麻省理工学院,成为世界各地莘莘学子心向神往的科学圣殿。

7号楼对面,麻省大道旁有一个用数字和字母连起来的的塑像。MIT媒体实验室的莫斯教授说:“以前我们想到技术,总是在谈人工智能,怎么让机器变得更聪明,让他们像人一样思考。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未来我们应该做的是,怎么利用技术让人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更独立。”这个用数字和字母构成的思考者是否意喻更聪明、更强大、更独立的人类自己呢?MIT的本科录取率仅占申请人的10%,被公认是美国最难读的本科,本科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人数在上个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曾高居全美大学榜首。不过,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刻苦程度也属罕见,MIT学生在入学后四年内的毕业率是92%,全美排名居前。在美国东北部漫长的冬天里,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些学生情绪陷入低潮,对学校也是爱恨交加,“我恨这个该死的地方”,据说这是MIT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从任何方面来说,MIT都是世界上一所无与伦比的高等学府,其最突出的标志是造就了一批声名盖世的科学家。在MIT,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市场的,在教室实验室的过道墙上贴满了各类广告和招贴画,我们看到MIT学生性格外向开放,思维敏捷活跃的一面,相信在这里,每个想象都有希望放飞!

 

 

 

 


美国名校游之探访麻省理工

美国名校游之探访麻省理工

——开封高中国际部世界顶尖名校游学札记

在深驻哈佛并体验哈佛课堂之后,开封高中赴美13人的心情是激动的。在波士顿,这里有另一所与哈佛齐名的顶尖学府,此行必然不会错过,那就是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麻省理工(MIT),坐落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大波士顿地区),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创立于1861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麻省理工学院借由美国国防科技研究需要而迅速崛起;在二战和冷战期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计算机、雷达以及惯性导航系统等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麻省理工学院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拥有林肯实验室(MIT Lincoln Lab)和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位列2016-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工程学世界第一、计算机科学第二,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一同被称为工程科技界的学术领袖。截止至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职工及研究人员中,共产生了85位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第6)  、6位菲尔兹奖得主(世界第10)以及21位图灵奖得主(世界第2)。2016-17年度,MIT位列QS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一、USNEWS世界大学排名(US News)世界第二、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世界第五、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世界第五。2017年6月,《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世界大学声誉排名,麻省理工学院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

一下车,等待我们的是一个阳光有趣的大男孩,虽身着随意但自信真诚的笑容让我们无法抗拒,他就是麻省理工刚毕业拥有MIT计算机和金融两个学位的大四生,他名叫朱利安。他告诉我们沿贯穿波士顿南北的麻省大街(Massachusetts Avenue)向查尔斯河上的哈佛桥方向行进,抵达北侧桥头,就会来到全世界理工科学生向往之地——麻省大街77号。和哈佛大学一样,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围墙,没有校门,秀丽的查尔斯河在剑桥城和波士顿城之间蜿蜒转了一个100度的大弯,偏心而优雅地将世界两大名校揽入剑桥城怀中。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正确的翻译名应为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但因为麻省理工学院的译名早在清朝时期便有,以后就将错就错用之。MIT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全世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培养了众多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士,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除了在自然及工程科学在世界上享有极佳的声誉以外,其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语言学也同样优秀MIT得天独厚,拥有查尔斯河最宽的水域,这座古校经久不衰,历经风雨依然耸立在世界高等学府的顶端,多半是得了查尔斯河的睿智。

建成于1916年、由无尽长廊所贯穿、在麻省大道延绵几百米的1-10号楼群,是麻省理工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这个楼群很好地延续了新英格兰地区主流的建筑风格——庄严,宏大,简洁,质朴,讲求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对称之美。7号楼被当作MIT的正门,一进门就是休息大厅和接待中心。

进入7号楼,充满传奇色彩的“Infinite Corridor”(无尽长廊)便展现在眼前,走廊贯通无数个教学楼,足足有252米长。在每年11月中旬和1月下旬的几天里,可以从长廊一端看到另一端的落日余晖,奇妙而辉煌,好多学生在这两个日子会守在走廊上观看奇景,为了形容这一奇特景象,还专门造了一个词“MIThenge”。麻省理工几乎所有的楼都以各种方式相连,其实哈佛也有相似的设计,而这样设计的目的,便是促进各学科各部门的交流,使得沟通不至于因为外界的雨雪阴晴和物理间隔所妨碍。

位于校园中央正对着π字形的最高楼就是计算机学院楼了,据朱利安说,这里每逢重要节日,每个窗口的LED灯就会打开,整个楼像极了俄罗斯方块一样科技感十足。更有意思的是,万圣节当天,这里的学生会把南瓜灯用液氮冻住,从顶楼向下扔南瓜灯,所有人欢喜于南瓜灯落地瞬间摔碎的脆响声。

面向查尔斯河的10号楼是MIT的标志性建筑“大穹顶”(Great Dome),这是一座由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威廉·伯斯沃茨(William Bosworth)以哥伦比亚大学洛氏图书馆为原型设计的仿罗马万神殿式建筑,学校的重大活动在这里举行,楼前的草地广场Killian Court则是毕业典礼和名人讲演的场所。

MIT的低调平实,反映在校园整体风格上,简直像一个大工厂,所有的楼都是用数字代码。虽然和其他大学一样,MIT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的命名主要用的也是捐资者、校长或著名校友的名字,比如西校区的研究生宿舍“唐氏楼”(Tang Hall),便以捐资建造这栋大楼的MIT校友唐炳源命名,而东校区的“王氏运动中心”(Wang Fitness Center),则由前PC时代电脑行业霸主之一的王安公司捐赠。但是,在MIT的校园话语体系里,这些大楼向来只以数字相称——唐氏楼是W84,王氏运动中心是E57,吃饭娱乐办理琐事的斯特拉顿学生中心就是W32,而一提起去E23,对方马上会对你的健康大加关怀:“怎样,不要紧吧?”因为那栋楼正是健康服务中心所在。

在所有MIT的建筑中,施塔特中心是唯一的一座大多数MIT人习惯以其名字“施塔特”,而非传统的楼号“32”相称的教学楼。2004年建成的“施塔特中心”楼群号称“怪楼”,不仅因为它与MIT所有现有建筑全不搭调:奇形怪状、东倒西歪、五颜六色,还因为在它里面工作的那些MIT的在世传奇——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万维网的创始人蒂姆·伯纳斯·李、密码专家罗纳德·李维斯特以及自由软件运动的领军人物理查德·斯塔曼等。这个楼群的捐赠人除1957年毕业于MIT的施塔特以外,还有比尔盖兹等多人,楼群中有一幢楼就叫比尔盖兹楼。     对于我们这些不清楚MIT历史的外来者来说,施塔特中心是一个现在式,然而,如果从MIT的历史看,为施塔特中心赋予特殊意义的,却是它的过去式——它是在20号楼的原址上建造起来的。“二战”期间为MIT赢得全球声誉的辐射实验室(Radiation Laboratory),便设在这栋为满足美国政府军事需要紧急建造的简陋临时建筑的20号楼中。当年辐射实验室承担了美国“二战”期间使用的几乎全部微波雷达的研发和制造工作,并研发出了第一个全球无线电导航系统LORAN。正是因为在这一领域的突出技术优势,美国海军才得以成肃清德国潜艇在美国海岸附近的活动,并于1944年成实现扭转战局的诺曼底登陆。

据朱利安介绍,因为缺乏历史与传统的遗憾,美国很多大学不惜补偿性地动用一切资源,用大笔金钱打造出一种古老、神圣的近似欧洲大学的象牙塔氛围。MIT似乎对这种附凤攀雅不感兴趣,以至于有人批评,MIT这所诞生了美国第一个建筑系的大学,校园总体上却显得风格极其混杂,草率而又凌乱,曾有这样的俏皮话流传:耶鲁=石头,哈佛=砖头,MIT=水泥板;耶鲁长于高,哈佛长于红,MIT长于丑。尽管如此,当漫步于MIT校园时,我还是感受到了她的大气之美。“手脑并用”(Mind and Hand,拉丁文写作Mens et Manus),这是广为人所知的MIT校训。19世纪中后期,在古典精英教育传统仍深入人心的时代,时任MIT校长罗杰斯提出“大学教育应当是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国生活所做的技术准备”这一充满挑战性的理念,并且把一个手持铁锤的工人形象与经典的手捧书本埋头苦读的学者形象并列放在校徽上,这本身便是一种划时代的革命。在这种思想指导下,MIT先后对教学方向做出调整,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美国工业生产和军工研究发展的趋势,学校得到迅速的发展。在这种痛苦的自我改变的过程中,MIT的决策层又逐渐发现,基础性的科学研究可以为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推动力,甚至可以创造新的技术应用方向。由此,MIT开始调整工程学和基础科学的比例,直至达到“二战”后相对较为均衡的1:1状态。正是从这时开始,MIT后来扬名天下的基础科学院系——经济学系、语言学系、计算机科学系、数学系——吸纳了一大批相对寂寂无名但却相当有天分的年轻人,十几二十年后,在这些人中,便涌现出了十几位诺贝尔奖得主和数学大师。在第一次大学革命中拔得头筹并创立了研究型大学这一大学类别的MIT,在第二次大学革命中感受到国内外赶超者的压力,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需要变革的力量,以后的历任校长强化本科教育的力度,建立能够满足新的研究和教育方向的组织形式,使得MIT变得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与企业界达成更紧密战略伙伴关系。近一个世纪来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已经成为全世界极为重要的高科技知识殿堂及研发基地,时至今日,但凡有人提起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人人皆推麻省理工学院,成为世界各地莘莘学子心向神往的科学圣殿。

7号楼对面,麻省大道旁有一个用数字和字母连起来的的塑像。MIT媒体实验室的莫斯教授说:“以前我们想到技术,总是在谈人工智能,怎么让机器变得更聪明,让他们像人一样思考。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未来我们应该做的是,怎么利用技术让人变得更聪明,更强大,更独立。”这个用数字和字母构成的思考者是否意喻更聪明、更强大、更独立的人类自己呢?MIT的本科录取率仅占申请人的10%,被公认是美国最难读的本科,本科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自杀的人数在上个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曾高居全美大学榜首。不过,学生入学后学习的刻苦程度也属罕见,MIT学生在入学后四年内的毕业率是92%,全美排名居前。在美国东北部漫长的冬天里,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一些学生情绪陷入低潮,对学校也是爱恨交加,“我恨这个该死的地方”,据说这是MIT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从任何方面来说,MIT都是世界上一所无与伦比的高等学府,其最突出的标志是造就了一批声名盖世的科学家。在MIT,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没有市场的,在教室实验室的过道墙上贴满了各类广告和招贴画,我们看到MIT学生性格外向开放,思维敏捷活跃的一面,相信在这里,每个想象都有希望放飞!